微波爐熱飯致癌嗎 實驗揭秘致癌真相
近期應該有很多人心里抵觸使用微波爐熱食物,有傳言說微波爐致癌,那么微波爐熱出來的食物到底致癌不致癌呢?都說實踐出真知,那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樣的吧!
最近有好多網友排斥微波爐做食物,擔心微波的食物會致癌,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微波做出的食物不僅不會致癌,而且比炒、炸做出的食物健康。當然如果微波爐使用不當也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檢測微波爐有一個重要的檢測指標叫“微波泄漏量”,這個泄漏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微波爐泄漏量最大的是在前面,后面的泄漏量比較小。使用微波爐時,開火后,離微波爐一米以外就不會有任何危害。我們來看一下電視節(jié)目中對微波爐的輻射測試。
1、離微波爐0厘米的時候,輻射強度是最大的,超過400單位。
2、離微波爐20厘米時,微波強度低于300單位,離30厘米時強度低于100單位。
3、離微波爐50厘米時,微波強度就沒有了,所以離一米以外是安全的說法是正確的。
微波爐使用小竅門:
如果你還是擔心輻射,可以準備一杯水,微波爐不用的時候,把水放在微波爐里面,防止誤操作,干燒。干燒不僅對電器有損壞,里面沒有水或加熱物的話,泄漏量肯定是大的,所以要放一杯水在微波爐里面,另外,我們加熱的食物太干,它里面的水分不夠,也可以放一小杯水在旁邊。
微波爐有核輻射,做出來的食物致癌?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微波爐的工作原理:當微波輻射到食品上時,食品中總是含有一定量的水分,由于食品中水的極性分子的這種運動。以及相鄰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了類似摩擦的現象,使水溫升高,因此,食品的溫度也就上升了。用微波加熱的食品,因其內部也同時被加熱,使整個物體受熱均勻,升溫速度也快。
總之,微波爐加熱其實是水分子的摩擦起熱。
微波爐和無線電波、可見光以及核輻射都是電磁波,但性質是不一樣的,核輻射可以使生物體產生一些化學變化。微波和核輻射是兩種不同的感念,核輻射是化學變化,會引起機體變異,容易導致癌變。而微波就像太陽光線一樣,并不會產生所謂的輻射殘留。所以,用微波爐做出的食物會致癌,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微波和紅外線一樣,跟可見光差不多,對食物的照射,就像陽光對食物的照射一樣。
微波爐做出的食物營養(yǎng)嚴重流失?
我們來看一組報告:微波爐VS傳統(tǒng)烹飪方式
蔬菜加熱后維生素C的損耗率:經微波爐烹飪?yōu)?.76%;經傳統(tǒng)烹飪方法為19.04%,微波爐占優(yōu)。
食品中氨基酸的存有率:八種必需氨基酸為微波加熱前的98.6%,遠超傳統(tǒng)烹飪方法。微波爐占優(yōu)。
其他:如用微波爐烹飪蹄膀,腌肉、臘肉、咸魚和熏鴨等食品在加工過程中會產生亞硝胺;亞硝酸鹽作為防腐劑,它與食品發(fā)生化學反應也會生成亞硝胺,而亞硝胺能引起細胞癌變。美國藥理學家研究發(fā)現,將腌肉放在微波爐內烤45分鐘,取出來時既香又脆、味美可口,而且用化學方法分析,找不到一點亞硝胺的痕跡。
微波爐的使用方法 使用微波爐的9大禁忌
1、雞蛋不管帶不帶殼都不能用微波爐加熱:帶殼雞蛋放在微波爐里加熱后會爆炸,這個估計知道的人不少。但還有件事您是否知道——沒殼的雞蛋,不管全熟的、半生不熟的,還是有沒有放在水中一起加熱,只要沒攤開來,再被微波爐一加熱,危險性跟帶殼的時候一樣高。
2、忌將肉類加熱至半熟后再用微波爐加熱:因為在半熟的食品中細菌仍會生長,第二次再用微波爐加熱時,由于時間短,不可能將細菌全殺死。冰凍肉類食品須先在微波爐中解凍,然后再加熱為熟食。
3、忌再冷凍經微波爐解凍過的肉類:因為肉類在微波爐中解凍后,實際上已將外面一層低溫加熱了,在此溫度下細菌是可以繁殖的,雖再冷凍可使其繁殖停止,卻不能將活菌殺死。已用微波爐解凍的肉類,如果再放入冰箱冷凍,必須加熱至全熟。
4、忌油炸食品:因高溫油會發(fā)生飛濺導致火災,如萬一不慎引起爐內起火時,切忌開門,而應先關閉電源,待火熄滅后再開門降溫。
5、忌超時加熱:食品放入微波爐解凍或加熱,若忘記取出,如果時間超過2小時,則應丟掉不要,以免引起食物中毒。
6、忌用普通塑料容器:使用專門的微波爐器皿盛裝食物放入微波爐中加熱,一是熱的食物會使塑料容器變形,二是普通塑料會放出有毒物質,污染食物,危害人體健康。
7、忌用金屬器皿:因為放入爐內的鐵、鋁、不銹鋼、搪瓷等器皿,微波爐在加熱時會與之產生電火花并反射微波,既損傷爐體又加熱不熟食物。
8、忌使用封閉容器:加熱液體時應使用廣口容器,因為在封閉容器內食物加熱產生的熱量不容易散發(fā),使容器內壓力過高,易引起爆破事故。即使在煎煮帶殼食物時,也要事先用針或筷子將殼刺破,以免加熱后引起爆裂、飛濺弄臟爐壁,或者濺出傷人。
9、忌長時間在微波爐前工作:開啟微爐后,人應遠離微波爐或人距離微波爐至少在1米之外。
結語:各種各樣的致癌門讓我們普通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處于被動的地位,當然,我們也要相信科學的實驗,關注更多的健康知識才能讓我們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