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目前有很多人都出現(xiàn)了膽囊息肉,許多人都已經意識膽囊息肉的危害,凡是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人都能積極采取措施,到專業(yè)的醫(yī)院去進行醫(yī)治,但是膽囊息肉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這個問題是很多患者都想知道的,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發(fā)病原因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慢性炎癥有密切關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癥都是一種炎性反應性病變,膽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質代謝紊亂和膽囊局部炎癥
反應的結果,有人認為膽囊息肉與膽囊炎癥或結石癥,甚或兩者都有關。
發(fā)病機制
PLG為一組表現(xiàn)形式相同但卻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狀態(tài)的膽道疾病,病理分類為非腫瘤病變與腫瘤性病變兩大類,后者又分為良,惡性。
1.非腫瘤性PLG
(1)膽固醇息肉:非腫瘤性病變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
(2)炎癥性息肉:為慢性炎癥刺激所致,可單發(fā),或多發(fā),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顯,顏色與鄰近黏膜相似或稍紅,單發(fā)或多發(fā)的廣基性結節(jié),組織學顯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結締組織間質和明顯的炎細胞炎癥性息肉,為炎癥刺激所致的肉芽腫,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癥,尚無癌變報道,但從膽囊癌合并膽石的致癌機理研究中,認為細菌性慢性膽囊炎可能是因素之一,所以對炎性息肉不能放松觀察。
(3)腺瘤樣增生,腺肌瘤:腺瘤樣增生是一種由于膽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膽囊壁肥厚性病變,分為3型:
①局限型:膽囊底部呈錐帽狀增厚。
②節(jié)段型: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內突入形成“三角征”,呈彌漫性向心性增厚,內壁凹凸不平,內腔狹窄,有時伴有結石,脂餐試驗顯示膽囊收縮亢進。
③廣泛型:膽囊壁呈廣泛性肥厚,內壁不平整,壁內可見擴張的羅-阿竇呈小囊狀低回聲區(qū),上皮的增生在病變的中心最明顯,周圍的腺體常呈囊狀擴張,并充滿黏液,擴張的腺體內有鈣質沉積,腺瘤樣增生與腺肌瘤病都是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前者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直徑5mm左右,單發(fā)或多發(fā),成分為豐富的結締組織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狀細胞,表面的上皮增生并伴有腸化生,后者則為黏膜上皮局部變化,肌纖維增生與局限性腺肌增生,又稱腺肌瘤病,上述兩種病變均有癌變可能。
2.腫瘤性PLG腫瘤性病變中良性以腺瘤為主,惡性則主要為膽囊癌。
(1)腺瘤:腺瘤多為單發(fā)的有蒂息肉,根據外形可分為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性率約30%,乳頭狀腺瘤可再分為有蒂和無蒂兩種,鏡下顯示為分支狀或樹枝狀結構,帶有較細的血管結締組織蒂,與膽囊壁相連,有單層立方或柱狀上皮覆蓋,與周圍正常膽囊黏膜上皮移行較好,非乳頭狀腺瘤大部分有蒂,鏡下見多數(shù)增生的腺體被中等量的結締組織間質包繞,偶爾腺體顯示囊樣擴張,該型腺瘤以腺體的管狀增殖為主體,故稱為腺管腺瘤,有時可見杯狀細胞或基底顆粒細胞的腸上皮化生改變。
(2)良性間葉組織腫瘤:良性間葉組織腫瘤是來源于支持組織的膽囊良性腫瘤,主要包括纖維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脂肪瘤,黏液瘤,神經鞘瘤等。
(3)腺癌:腺癌分為乳頭型,結節(jié)型與浸潤型,前兩型為隆起性病變,直徑都<20mm;而浸潤型不屬于PLG,絕大多數(shù)直徑>20mm,因此,表現(xiàn)為PLG的癌往往屬于早期,其中乳頭型腺癌絕大多數(shù)限于黏膜和肌層內,預后較好。
看了小編的介紹,相信你對膽囊息肉的了解更深了一步,如果你有這種情況的話,及時采取措施阻止息肉的生長,如果息肉比較嚴重的話,必須手術進行治療。在治療期間,一定要嚴格聽從醫(yī)生的建議,不要麻痹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