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感恩節(jié)了。許多人對感恩節(jié)的印象還停留在火雞、水果、糕點、美酒和鮮花裝點的饕餮盛宴,其實,感恩節(jié)得追溯到美國歷史的肇始:1620年的冬天,搭乘“五月花”號來到美洲的清教徒遭受了難以忍受的嚴冬,多虧印第安土著悉心教授漁獵技巧,并送來大量生活物資,才得以幸存。
感恩節(jié),是對艱難境況下所得援助、眷顧和恩賜的一種紀念和感懷。
互幫互助、互惠互利能截長補短,成倍地提升種群的抗災害能力,人類才得以與疾病、災害和猛獸一決高下。依靠這種精神,在人類醫(yī)學史上也不斷涌現(xiàn)出動人的佳話,在感恩節(jié)來臨之際,依靠他人援助而重獲新生的患者,對奉獻和感恩的深刻內涵有了更真切的認識——尤其是那些接收臍帶血移植的患者眼中,這種特殊的情感紐帶真可謂血濃于水。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臍帶血臨床應用的歷史不過才短短數十年,在浩瀚的醫(yī)學史長卷上,它所占的篇幅雖少,卻生機勃勃、璀璨奪目,臍帶血領銜的醫(yī)療方案專用于對抗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淋巴瘤、骨髓瘤、神經母細胞瘤等多達八十余種疾病,并且它創(chuàng)造的奇跡病例還在繼續(xù)書寫當中。
從丹麥科學家Knudtzon1974年發(fā)現(xiàn)臍帶血造血干細胞起算,臍帶血為大量的危重疾病患者帶來了一絲曙光。
胎兒娩出斷臍后,殘留在斷離的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竟然是一份此前不為人知的厚禮。臍帶血中豐富的干細胞具有超強的增殖和分化潛能,可以分化為其他組織細胞。
因此,世界各地醫(yī)學機構紛紛于在上世紀80年代時針對臍帶血為源頭的細胞和蛋白成分開展了一系列基礎醫(yī)學研究,為后續(xù)臍帶血成功應用于臨床疾病診療指明了方向。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過于1988年10月由格拉克曼•伊萊恩醫(yī)生在法國巴黎所執(zhí)刀的世界首例臍帶血移植——5歲的美國男孩罹患Fanconi貧血,在接受了胞妹臍帶血移植之后,病情穩(wěn)定且未產生排異,健康存活至今。
這一病例證實了臍帶血移植的醫(yī)療效果并非臆測。到了1992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David Hallis開工建設了世界上首個臍血庫,西方各國的醫(yī)學界以此為風向標,紛紛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臍血庫的建設,關于臍帶血的采集和存管技術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1],豐沛的臍帶血庫存為數以萬計的病患提供可靠的配型供體。
國外對臍帶血的研究起步較早,且長期持續(x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美國臨床試驗數據庫中仍可檢索到超過840項已經完成或正處于研究中的臍帶血相關臨床試驗,其內容涵蓋了腦癱、自閉癥、腦卒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2],再加上此前已經獲得成功的白血病、神經母細胞瘤、視網膜母細胞瘤、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多種疾病類型,臍帶血可以對付的疾病家族日益龐大。

中國在臍帶血干細胞的研究起步稍晚,但發(fā)展迅猛,在全球近80000例的臍帶血臨床應用之中,我國的應用例數就超過了16000例,占比20%。
在我國衛(wèi)健委2017年發(fā)布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管理規(guī)范》中,明確指出臍帶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可針對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淋巴瘤等11大類疾病的治療[3],側面證實了我國醫(yī)療工作者在臍帶血使用上的精湛技巧。
中國的醫(yī)學工作者在臍帶血庫的建設上同樣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1996年,當時的衛(wèi)生部便已經提出在全國設置臍帶血庫的規(guī)劃,目前已經建成的臍帶血庫分布于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四川、山東和浙江等省市,可以滿足各地醫(yī)療機構配型查詢、資源調取的需要。
其中,籌建于1996年的北京市臍血庫更是以百萬份臍帶血庫容量成為亞洲范圍內最大庫容量的臍帶血庫之一,單單是今年9月,北京市臍血庫就調出了23份臍帶血,用于治療包括地中海貧血、多發(fā)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濕疹血小板減少伴免疫缺陷綜合癥、噬血細胞綜合征、自閉癥等多種疾病;颊吣挲g小的僅為1歲,最大已經達到65歲——無論是牙牙學語、風華正茂或是兩鬢斑白,都有望從臍帶血移植中重新煥發(fā)新生光彩。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臍帶血在再生醫(yī)學領域存在著巨大潛力,臍帶血中的各種免疫細胞也為部分腫瘤患者帶來了治療的希望,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因它而獲得重生,因此儲存臍帶血這份健康投資也會更加珍貴、有意義。每一份臍帶血都是一份生命的希望。
在感恩節(jié)這個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我們感謝每一位與臍帶血的捐贈、采集、存管和使用有關的志愿者或醫(yī)療工作者,呼吁全社會正確認識臍帶血,為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健康加上一道保險。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www.sykyb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