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你的臉上長痘痘遲遲不消 小心這是粉瘤來襲
我們的皮膚相當脆弱,經常會受到粉刺、暗瘡的困擾,但當臉上長了痘痘,卻遲遲不消?這時候其實應當留意,這可能不是青春痘,而是“粉瘤”。下面和360常識網一起來看看吧。
“粉瘤”是皮脂腺囊腫的俗稱,一般在形狀上比青春痘要大,在受擠壓時也會出現白色潰膿的癥狀。許多人不經分辨,以為只要將粉瘤擠破就可以解決問題,但粉瘤其實會不斷在同一個地方復發(fā),并且緩慢地增大。粉瘤主要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狀上皮被逐漸增多的內容物膨脹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腫。其特點為緩慢增長的良性病變。囊內有白色豆渣樣分泌物。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多見,好發(fā)于頭面、頸項和胸背部。皮脂腺囊腫突出于皮膚表面,一般無自覺癥狀,如繼發(fā)感染時可有疼痛、化膿。
皮脂腺囊腫突出于皮膚表面,好發(fā)于皮脂腺豐富部位,如頭皮、顏面、胸背等處,多數生長緩慢。未合并感染時,患者一般無自覺癥狀。腫物呈球形,單發(fā)或多發(fā),大小不等,小者數毫米,大者近10厘米。中等硬度,有彈性,高出皮面,與皮膚有粘連,不易推動,表面光滑,無波動感,其中心部位有針頭大臍孔凹樣開口,呈藍黑色,形如針頭粉刺,擠壓可出豆腐渣或面泥樣內容物,內容物為皮脂和破碎的皮脂腺細胞,常有腐臭味。皮脂腺囊腫癌變極為罕見,但易繼發(fā)感染,若并發(fā)感染可出現紅、腫、熱、痛炎性反應。囊腫在外力下可以破裂而暫時消退,但會形成瘢痕,且易于復發(fā)。
到底該如何消除粉瘤?應該直接動手術,還是應該吃藥或藥物注射?由于坊間關于消除粉瘤的說法各不相同。
粉瘤一般有兩種類型
首先,粉瘤與青春痘不同,它并不會隨著身體荷爾蒙的變化而逐漸消失。
相反,大部分的粉瘤會一直留在身上,只有形狀極小的粉瘤才可能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消失。粉瘤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從皮膚的表皮層長出的表皮樣囊腫,而另一種是從毛囊、發(fā)囊長出的毛發(fā)囊腫。
與青春痘不同,粉瘤不僅會在臉上,也會在頭皮、耳朵、手臂等身體部位上形成。但大多數的病患身上只會出現一處或兩處粉瘤,大量出現粉瘤的情況是很罕見的。
坊間說可以通過多曬太陽和毛巾熱敷的方法來讓粉瘤變小,但這些方法其實并不具備科學依據,消除的粉瘤的主要方法還是以手術為主,從而消除皮脂腺排泄管的阻塞。其實目前并沒有太多方法來防范身體上出現粉瘤。但我們可以盡量避免皮膚受傷,并且遠離一些特定的藥物,如同化性雄性類固醇。
這類藥物會讓粉瘤更容易惡化、發(fā)炎,也可能會引發(fā)身體上出現新的粉瘤。
最常用的根治方法是局麻下手術切除。皮脂腺囊腫是體表小腫物,手術簡單,在門診即可進行。應當盡量完整地摘除,不殘留囊壁,否則易復發(fā)。由于皮脂腺囊腫多發(fā)生于面部,故手術切除時應考慮到美容效果,可采用小切口切除面頸部皮脂腺囊腫,皮膚在無張力下縫合,可避免切開瘢痕生長,以達到美觀效果。
術前有感染及手術后為控制炎癥,均要適當使用抗生素類藥物。已合并感染的皮脂腺囊腫應在感染控制后再手術切除病灶。對于局部感染不能控制或已經合并膿腫者應切開引流。
CO2激光、電離子微創(chuàng)法被認為是治療無合并感染的囊腫的好方法,由于其操作簡單,切口小,出血少,不用縫合,幾乎不留瘢痕,復發(fā)率低,尤其適合于顏面部皮脂腺囊腫的治療。
自行擠壓導致紅腫發(fā)炎
一旦發(fā)現粉瘤,我們不應該自行擠壓它,這樣做反而會導致紅腫和發(fā)炎。
粉瘤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皮脂腺排泄管受到阻塞,因此除非進行徹底的清理,否則阻塞的排泄管會因為不斷增多的內容物而膨脹,這才導致了粉瘤緩慢增大。
某些情況下,醫(yī)生也會采用注射藥物的方式來消除粉瘤,其中也包括使用病灶內類固醇注射(Intralesional steroid injection)。但這類注射只適合于尚未受到細菌感染的粉瘤,而且并不能達到永久性的治愈,依舊存在復發(fā)的可能。只有經過醫(yī)生確診后,以手術的方式來切除粉瘤,才能避免復發(fā)。
無論是口服還是外用的抗生素,其實都只能讓腫大的粉瘤變小,但無法徹底去除。在考慮進行粉瘤切除手術時,病患其實需要知道手術會留下傷疤。以頭部為例,大多數小型的粉瘤都可以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輕松去除,術后也無需住院。頭皮會在手術中縫合,大約可在一個星期內復原。
但手術會造成皮膚上留下疤痕,而疤痕的大小取決于粉瘤有多大,但它會隨著時間慢慢恢復。
然而有些病人可能會長出瘢痕疙瘩(Keloid Scars),這會讓傷疤處出現發(fā)癢、變厚的癥狀。病患在療養(yǎng)時,可以避免過于操勞的活動,確保傷疤不會受到拉扯。此外,醫(yī)生也會給病患清潔傷疤的擦拭藥物,每天保持清潔,以防傷口感染。